因為過年回誰老家的問題,23歲女子李某和丈夫張某發生爭吵繼而撕扯起來。盛怒之下的李某強行將張某趕出家門,將門反鎖後打開燃氣自殺。接到報警後,青島開發區警方強行破門而入,將已經昏迷的李某救出送醫。經過搶救,目前李某已經脫離危險。
  過年回誰家過年,每年春節都會成為熱點話題,男女若是達不成一致意見,輕者撕毀車票、互相賭氣,重者打成一團,分道揚鑣。據國內民意調查機構一組數據顯示,因“除夕回誰家過年發生爭吵”的夫妻達28.4﹪,約兩成人選擇輪著去雙方家。可見,“回誰家過年”這個社會問題日趨凸顯,一面是“親情計算器”的提醒,男女都想及時盡孝,多陪家人,一面是利益博弈,男女堅持各自利益,誓不讓步。
  有些網民說,如果帶薪休假制度能夠落實,或者是“單獨二胎”政策早日推行,那麼,回誰家過年這個問題便會不攻自破。從現實中分析,回誰家過年選擇兩難困境,和當下休假制度不完善、社會保障有漏洞有相關聯繫,但是,外在環境不可能一步到位,我們應回到內在進行調整。
  用社會學視角看,回誰家過年變成家庭鬧劇,有三方面原因,一是傳統文化的浸染,很多人徒生刻板印象,過年不回家是不孝順、不拜祖的體現,因此會歇斯底裡一爭到底;二是從眾效應的作用,春運儼然是國人大遷徙,票難買、路上堵、成本高等因素都擋不住回家的腳步,因為那是家的召喚,是鄉愁的釋放,別人怎樣、我也怎樣,人們持有這種參照態度,自然會出現情感衝突;三是親密關係的考驗,很多男女將回誰家過年視為對方愛自己的標誌,其實這是誤讀,是不信任對方,照出親密關係的緊張,以及情感交流的缺失。
  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,筆者以為,男女應淡化過節的意義,把重心放在換位思考和靈活應變上。像新聞中的夫妻,女主人姐姐過年不能回家,父母身體不好需要照顧,而男主人在家是長子,雙方都急於爭辯,證明回家的緊迫性和重要性,這樣只會激化矛盾。如果雙方能心平氣和交流,權衡雙方家庭哪一方更需要他們,便有可能順利化解。
  值得一說的是,不要肆意把回誰家過年視為親情考題,放大親情的渲染,這樣反而會撕裂親密關係。回誰家過年,關乎人們應對現實的能力和發展親密關係的智慧。婚姻家庭中,必然存在權力爭奪和利益博弈,如果平時聽妻子的,那麼,過年回家這件事上,可聽老公的,以彰顯權力補償,如果平時推崇平等原則,男女可進行商定,進行謙和而真誠的交流。
  越是過年,越要理性。春節前夕,人們容易急躁和焦慮,遇到問題往往過於衝動,尤其是在家庭中。面對回誰家過年這個問題,我們理應冷卻情緒,多些沉澱和思考,少些粗暴和較真,用合理方式進行情感碰撞,這也是增加親密關係的捷徑。歸根結底,家和萬事興,無論何種原因所產生的矛盾,都是對“和”的褻瀆,都是對愛的關閉,所以,剋制情緒、寬容忍耐應是我們修煉的必修課。
  (鐘倩)
  (編輯:王淵)  (原標題:馬年話春節:莫把回誰家過年當成親情考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14elno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